第1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长度、时间单位及换算关系,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少误差的方法。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会选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正确测量。
3.通过经历科学地测量过程,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使用合适工具测量长度。
【难点】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长度的单位
【学以致用】
(1)1千米=(1000 )米 1米=(100 )厘米 1厘米=( 10 )毫米
10km= nm 10-4m= mm 104mm= m
106nm= km 106μm= m 104cm= km
(2)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C )
A.0.96nm=0.96nm×10-3μm=9.6×10-4μm
B.9.6cm=9.6÷100=0.096m
C.1cm2=1cm×1cm=0.01m×0.01m=0.0001m2=10-4m2
D.1cm3=1cm×1cm=0.01m×0.01m=0.0001m3
学习任务二:长度的测量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选:
②放:
③看:
④读:
⑤记:
【学以致用】
(3)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方法正确的是( D )
(4)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D )
A.1cm、5.50cm B.1cm、8.30cm
C.1mm、8.30cm D.1mm、2.80cm
(5)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测一钢笔的长度,记录结果正确的是( B)
(6)200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是8844.43m.数据表明,这次测量所用仪器的精度(最小分度值)是( B )
A.1m B.1dm C.1cm D.1mm
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思维拓展)
累积法:
平移法:
以直代曲法: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
组合法:
【学以致用】
(7)要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根曲线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B )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细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细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
D.以上方法均可
学习任务三: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主要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2.停表如何读数?
【学以致用】
(8)如右图停表的读数依次为5min37.5s 、
1min39.8s 。
学习任务四:误差及错误(易错点)
1.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错误是有什么导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学以致用】
(9)关于误差,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B. 无论用多精密的仪器测量,都不可能没有误差
C. 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减少误差
D. 误差是难免的,所以减少误差是不可能的
(10)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达标检测】
1、选择题
1.宇航员麦克莱恩进入空间站四个月后,她发现无法穿上从地面带去的宇航服,原因是她在失重环境下长高了。如图所示,这四个月她长高了( C )
A.5cmB.5.0cmC.5.00cmD.5.000cm
2.某同学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2.61cm、2.58cm、2.58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m
3.某同学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测量了一物体长度,共测量了8次,记录的结果如下:5.24dm、5.23dm、5.2dm、5.245dm、5.86dm、5.25dm、5.22dm、5.24dm.则该物体长度是( C )
A.5.233dm B.5.31dm
C.5.23dm
D.5.2325dm
4.下列单位换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3.75m=3.75m×100=375cm B.3.75m=3.75×100cm=375cm
C.3.75m=3.75×10﹣2cm=0.375cm D.3.75m=3.75m×100cm=375cm
5.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D )
6.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测量长度时,若刻度尺的零刻线已磨损,可以从其他没有磨损的刻线起测量
B.测量长度时,读数的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量长度时,必须从尺的零刻线起测量,否则测量就是错误的
D.测量长度时,只要读到刻度尺的分度值
7.发育正常的小雷身高约1.7m,为了准确测量两手伸开的臂展长度,应选用的刻度尺是(A )
A.量程0~2m,分度值1cm B.量程0~10m,分度值1dm
C.量程0~1m,分度值1cm D.量程0~15cm,分度值1mm
8.下面叙述的几种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方法中,不能用的是( D )
A.把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体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B.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颜色点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C.用细丝线在圆柱体上绕上一圈,量出丝线的长度即可
D.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橡皮筋的长度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9.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B )
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C.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
10. 身高160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一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教室宽5庹,约8m(庹: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B. 教室长10步幅,约30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 课桌长4柞,约2.8m(柞: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 物理课本厚1指宽,约10cm
11.要测量元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 D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值分别测出个
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多次测出个
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求平均值后再除以
,求得一个
元硬币的厚度
12.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有关[来源:学.科.网]B.测量时多估计几位数字就能减小误差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错误[来源:Z|xx|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13.(多选)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乙测得的结果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
A.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B.乙读数比甲更精确
C.两人结果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D.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实验题
14. 如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
(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1cm___,物体A长度为__2.4___cm;
(2)图(b)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1mm__,物体A长度为_2.40____cm。
15.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
(1)如图甲中秒表的示数为__228.6___s。
(2)如图乙所示小明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正确放置的是 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为3.40cm。
(3)用刻度尺测量某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1mm、27.2mm、25.3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27.2mm___;其他四组结果的尾数不相同,这属于测量中的___误差__(选填“误差”或“错误”),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25.2mm___。
16.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线圈的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A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C___,还缺少的步骤是F.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铜丝的直径d.
(2)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EBF.
【知识拓展】
17.面积单位的换算公式推导
= 107
= 107
= 109
= 10-7
= 10-5
= 10-5
18.体积单位的换算公式推导
20ml= 20 cm3; 1000cm3= dm3; 1000cm3= m3; 2500l= m3;
2.5m3= 2.5×106 cm3; 0.5l= 0.5×103 cm3;2.5m3= 2.5×103 l; 2.5l= 2.5×103 cm3;
19. 小明和小高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小明测量的结果是122.9cm,小高测量的结果是1.228m,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两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B. 小高的读数比小明的读数准确
C. 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测量是错误的D. 小明的刻度尺分度值是厘米,而小高的刻度尺分度值是毫米
20.如右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C )
C. 3.25cm D. 3.3cm
2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C )
A. B.
C.
D.
22.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有关[来源:学.科.网]B.测量时多估计几位数字就能减小误差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错误[来源:Z|xx|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23.夏天晴朗的午后,小明想测量校园内一棵松树的高度,他只有一把皮卷尺,细竹竿一个,不借助其它器材.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如何测出松树的高度。
答:(1)用皮卷尺量出松树在太阳下影子的长度L松、细竹竿的高度h竿、影子的长度L竿;
(2) 利用物高与物影的比值不变,即h松:l松=h杆:l杆得,松树的高度:h松= h杆.L松/l杆
【收获反思】
【每课一星】
郑绵平,1934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西桥街道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他年幼时,正值日寇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日寇飞机经常从厦门沦陷区飞到漳州市区轰炸。在一次轰炸中,姐姐带郑绵平逃离时,差一点被炸死。之后,母亲就带着孩子们逃难到农村老家。满腔的民族恨与“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深深印记在郑绵平幼小的心灵中。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他一心想参军。后来,周总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以及漳州市第一中学的钱学正、朱国正等老师对化学和物理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传授,使他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并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于是高中毕业时他选择了最艰苦的地质行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救助下,他顺利完成学业并开启科研生涯。为此,郑绵平耕耘盐湖事业一辈子,为新中国的盐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