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教育云

寿光市第一中学

>学校首页>教学教研>课题研讨>内容详情

语法结构变异的诗化语言

发布时间: 2018-05-08 09:58 发布单位: 寿光市第一中学 浏览量: 1822 【公开】

    作文的亮点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有特色,能够吸引人的眼球,让人眼前一亮,欲罢不能;读后又耐人寻味,回味无穷。而用诗化语言表达则是语言表达上的高层次。所谓“诗化语言”是指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精练优美,有诗一般的韵味、意境及情趣,读起来给人带去美感享受。“诗化语言”是一种超常搭配创新,是作者有意为之,有特别的表达作用或修辞效果。其特点是不符合语法逻辑,却富有语言张力,富有诗的韵味、语境和美感效果,给人以无限联想。

一、富有语境,能给人无限联想

  “诗化语言”利用语法结构变异的手段,表达思想感情上的特殊体验,传递内心丰富的信息。如“黄黄(主人对耕牛的称呼)干得漂亮,漂亮出一片肥沃。”本句意思是耕牛(黄黄)能吃苦,为主人起旱贪黑,拼命拉犁,勤奋耕作,犁出了肥沃的田地,犁出了丰收的景象。虽然本句字数不多,描写也不细腻,但却给人留下了联想的空间,使人自然联想到了“黄黄”顶着炎夏烈日的炙晒,踏着晨露浸透的清凉,拖着披星戴月的疲惫的拓荒牛形象,读者能够通过想象勾画出富有内涵的情景,获得了巧妙的艺术效果。

  二、富有韵味和美感效果

  美感效果是指“运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张弓语),要文雅、巧妙,排除语言的污染,力求美感效果,不仅使人对美的事物有足够的认识,而且要使人感官上产生愉快的感觉,同时在感情上伴随着愉悦,使人于欣赏之中受到感动、感染、启发并产生共鸣,在灵魂上发生深沉的陶醉。鲁迅曾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美好的音形方式和美好的情操心灵都能感动别人,给人以美感。可见“意美”即“心灵美“为第一位的美感。如“每块斑驳都斑驳为一个谜。” 第一个“斑驳”是名词,指“海子(一种湖泊)”的色彩和形状,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特点借代了整体;第二个“斑驳”是形容词,但和为连接活用为动词形式。“斑驳”一词折射出“海子”的丰富景象:浓阴掩映,涟漪荡漾,色彩斑斓……折射出了“海子”给人们慷慨的馈赠,充满神奇的传说,岁月流失沧海桑田的变幻……这种语法结构变异,如同诗的语言,凝练,优美,字数不多,却折射出丰富的内涵,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极富有美感效果。

  三、“诗化语言”要符合美感特性

  能运用语法结构变异“诗化语言”形式的作者需要有坚实的驾驭语言的功底,既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贴合浑融,又要把握美感的特性,符合美感的特性。

  1、内容美与形式美的自然结合。清代李渔说;“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即三者的巧妙结合就会“诸美具备”。如:

  篱笆深深的小院,我阅读一天的星辰,不知谁来阅读我。(胡玫《心之帆·思》)

 很明显,“阅读”的语义起了变化,前一个“阅读”似乎可以用“仰望”代替,后一个“阅读”似乎可以换上“看望”。替换以后,固然是正常的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然而诗味大减,缺少原句的含蓄和隽永。可见这种语法结构变异的诗化语言具有很强的修辞效果。

  2、美感的特性。美感是一种文化的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客观事物的美与主观审美心理结合的产物。根据蔡仪的分类美感计有三类:个体美,主要是人的形体美,形象美。现象美,包括自然景物引起的美感。艺术美,欣赏对象主要是艺术。而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固然包括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内,也有天性流露的性质,但在更大程度上,则是一定的现代文化的熏陶,一定的现代社会心理、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熏陶,一定的现代美育教育的产物。“诗化语言”除美感的民族性和美感的真实性外,我觉得更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注意:

  ①美感的时代性:美感同一定时代潮流有密切关系,因为每个人处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当时的生活方式,物质文明与时代风尚,必然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意识,包括影响到人的审美意识。作为本人来说,我接触到此类“诗化语言”,是在80年代末的许多散文诗中。这样的语言很美,很有张力,很新颖,很生动。这类“诗化语言”能否发展为时代风尚,我不敢肯定;但能接受的却大有人在。

  90年,我写的几篇散文、小说也曾用到类似的“诗化语言”。

 “月辉轻轻流泻,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思,萦绕在身畔。”
  “今夜月光轻轻流泻,静静的流过我的心田,拂过婉转的芳甸。袅袅炊烟点燃起的十一载的思念,和着轻微的夜风,飞过迷蒙的烟水,广袤的原野,停落在故乡洒满我童年印迹的西湾上。那夜风吹皱的微波声,是欢迎我的欢歌笑语么?
                            ——《情魂》
  “远处的海面上,海鸥点点,传来悠长低细的啼鸣,它们时而飞翔于蓝天,雕刻着一种弧形的美妙;时而设入清波,溅起浪花朵朵。”
  “撩起的浪花在空中书写着迷人的醉意。”
                            ——《北方的海》
  “枣花出生在枣花飘香的季节,那年头爷爷在村西五里的小枣园里护园,于是北大洼的盐碱地里便蹒跚着一个幼小的身影,也便诞生了一个枣花般金灿灿的梦。”
 “秋风吹黄了绿叶,秋霜打落了枯黄。”
                            ——《飘香的枣花》
  “高桃枝头的一簇簇樱花竞相怒放着,花瓣尽情舒展着,红中透白,白中泛红,夕照中泛着点点银光,好像绽开的一张张笑脸,又如缀满一树树粉红的思恋。”
                            ——《樱花飘香》


  ②美感的健康性:美感是客观事物美与主观审美心理结合的产物,审美心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审美心理包括时代的、民族的、社会性的、个人的诸多因素。个人所受的社会影响与美育教育不同,难免有高尚的、文雅的审美观与低级的、庸俗的审美观之分。

  但下面这句“诗化语言”就有低级庸俗之嫌。“两只丰满的乳房挣扎出许多姿态。”这句是说在海滩上一男子企图对另一女子图谋不轨,女子反抗时的一句描写。我觉得本句就有些不妥,值得商榷。虽然本句从语言形式上、音色上比较优美,从含义上看却有轻薄之嫌。本身“挣扎”就是痛苦、惊恐、无奈的挣扎,若再加上“姿态”,让人联想便显得难堪了。

  ③美感的新颖性:美感与“新”也是亲密的伙伴,永远形影不离。在我们的生活里,含苞初放的鲜花,初降人世的婴孩……无不使人产生欢悦喜爱的美感。因此,只有创新才有生命,才有美感。清代李渔说“文字莫不贵新,而词尤甚。不新可以不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他所说的“意新”、“语新”并非要求在“寻常见闻”之外故意好奇猎僻、标新立异,而是要求在“饮食居处之内”,“布帛粟菽之间”寻找“极奇之事”。表面上仍属“习见习闻”,效果上却给人“罕听罕睹”,言前人所未言的新鲜美感。但追求新颖的美感效果,却不能矫揉造作,给人故意雕琢的嫌疑,太过于追求新颖感,太过于雕琢、冷僻生涩也就没有美感可言了。即“诗化语言”要有意说得警曲而新奇,但内容仍要求合理而切情,深邃而悠远。也就是说“诗化语言”要曲折而含蓄,形显而意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即古人所谓苦心雕琢、复归自然。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主办: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 技术服务支持: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889286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6-5253099    举报邮箱: sgsdjg@wf.shandong.cn   
Copyright© 2021 shg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08676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