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教育云

寿光市第一中学

>学校首页>单位信息公开>民生决策>内容详情

寿光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18-12-12 15:21 发布单位: 寿光一中 浏览量: 1751 【公开】

   寿光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其设置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等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对推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要求,切实规范我校课程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按照“内外结合、知行合一”的课程实施原则,编制寿光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领导机构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委员会

 长:魏华中

副组长:李耀华  梁本江  张钦  张丰辉  任汝君  潘兆忠  张玉富  李万波

 员:秦学禄  张志胜  李圣平          刘长春 李宪友  郭魁元  于洪雷  刘孝东  张振波  桑林海  刘全海  王春利  各学科教研室主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室设在教学处课程开发与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2.级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协调委员会

    各级部教学委员会。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

班主任、各学科组长、科任教师。

4.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教研组

    教育处、团委。

二.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课程方案》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每学年都要设置各领域的课程,保证使学生该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学校要求各教学单位开齐所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开足课时。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如下:

学习

领域

科 目

必修

学分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学分

周学时

学分

周学时

学分

周学时

综合

实践

活动

研究性

学习活动

15

6

2

6

2

3

2

社区服务

2

三学年至少10个工作日

社会实践

6

2

全年至少1周

2

全年至少

1周

2

全年至少1周

    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高二年级、高三上学期每周3学时,2学时在课内实施,一般连排使用,用于师生合作探究或学生自主探究活动;1学时安排在课余和假期时间进行,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的学时总数不少于三周;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社区服务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高中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高中三学年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学习领域

科 目

一 年 级

二 年 级

三 年 级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综合

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研究性学习

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确定5个研究专题,其中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各2个专题,三年级1个专题。

 

社区

服务

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和学生实际,开展了解社区、服务社区和参加社区建设等活动。

社会

实践

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内容,如学工学农、公益活动、军训、勤工俭学、学校社团等。

三.教学管理

1. 教学实施与教学场所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责任应当侧重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研究性学习课程应安排教师指导,并尽可能地与教师的专业与特长相结合。

(2)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选修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3)课程可以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社区、家长、大学、研究机构、相关实践基地)完成课程的开设。

2.认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要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学校对本校普通高中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建立电子档案,加强研究、交流和评估。

3.学校应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

通过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联系实际,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4.学校建立和不断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学校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主动开展专业咨询,合作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四.教师选聘

    专职教师:学校选聘部分教师专职辅导、开设课程,学校鼓励干部、教师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实相关待遇。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要充分认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要求和学分制管理特点,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

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尊重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要承认、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中要增强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和活动任务的选择性、灵活性。

4.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要互尊互信、理解宽容,教学相长。

5.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6.改进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教师要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要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质

1.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新课程目标的落实,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

2.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测,定期进行有关教育教学质量的数据采集、科学测评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考试与评价

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是考试与评价的基础

课程设置与教学意见安排依据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编制,是对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管理与评价的基础,是学分认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

2.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学校实行学生选课、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要加强对学生作业和作品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学分的认定要基于学生平时选课、学习成绩和模块考试成绩,同时参照有关规定满足修习的学时数。

3.规范日常考试行为

学生学业成绩考试应注重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实践和探究的能力。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

4.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作为普通高中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学校评价学生的工具和评价结果记录的平台,其中的相关信息将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学校将每学期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发展报告在学校按有关规定公示后上报省教育厅。

六.学分认定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1.学分说明

学分是对学生学习课程并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认可,学生修习课程(模块)并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要求的,可获得相应学分。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毕业,学分由学校认定。

(1)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15学分。其中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各2个专题,三年级1个专题,每个专题3学分。

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l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共6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完成。

(2)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3)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学校允许其补考、重修或另选。

2.学分认定的依据

(1)学分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并按模块规定的分值进行认定。

(2)学生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学生修习时间要至少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修习课时的4/5以上,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分不低于l5个学时。

(3)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考试课程的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实验操作等;考查课程主要是学习表现)。

(4)模块考试成绩合格。模块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必修模块必须进行补考或重修,补考后或重修后根据测试成绩和学习过程评价进行学分认定;选修模块允许补考、重修、另选。

3.学分认定基本流程

学校确定课程模块学分认定负责人(课任教师)

→该负责人提交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资料、分数和模块学业考试成绩

→认定小组审核

→学分认定专业委员会审核

→主管教学校长确认

→学分认定委员会讨论

→公示或通知

→学分管理员记入学生档案后存档。

4.学分认定程序

(1)课程模块学习结束,由学校统一组织各模块的学业考试,命题原则和内容按各科课程标准执行。

(2)模块考试满分为100分。

(3)学分认定小组依据学生学习时间、学习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提出学分认定初步意见,填写认定意见单,上报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

(4)任课教师必须向学分认定小组提供详细的过程性学习评价资料和公正、公平、真实的过程性评价分数,提供的资料和评价分数必须接受学生的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

(5)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依据各学分认定小组的初步意见,召开全体会议,复审并确定小组意见,决定对学生学分认定,对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在校内公布,对未获得学分的学生应以书面形式单独通知学生本人,并说明没获得学分的原因。

(6)未获得学分的学生,对学校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接通知5日内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在1周内组织相关教师、小组复议、作出最后决定并通知相关学生。学生对委员会及其他学生的学分如有异议,可书面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反映,并有权得到答复。

(7)学生因考试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或申请参加其他教学班同一学习模块的考试。补考或重修原则上不能超过2次。

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计划

1.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

2.课程设置计划(研究课题可根据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

年级

学段

开设内容及学习(选课)人数

周课时

学分

拟任课教师

 

 

 

第1学段

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课题l学科性研究性学习课题

2+l

3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第2学段

课题l:学科类研究性学习课题

2+1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第3学段

课题2:学科间综合类研究性学习课题

2+1

3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第4学段

课题2:学科问综合类研究性学习课题

2+1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第5学段

课题3:学生自身生活类研究性学习课题

2+1

3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第6学段

课题3:学生自身生活类研究性学习课题

2+1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第7学段

课题4:自然、社会类研究性学习课题

2+1

3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第8学段

课题4:自然、社会类研究性学习课题

2+1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第9学段

课题5:自然、社会类研究性学习课题

2+1

3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第10学段

课题5:自然、社会类研究性学习课题

2+1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

 

说明:

(1)根据教师、学生的实际水平,逐步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科间综合研究性学习课题——自然、社会、学生自身生活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1、2学段(含寒假)和第3、4学段(含暑假),首先对全体师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然后采取“学校提供研究课题、学生小组自主选择、教师指导、师生合作”的形式,分别完成第1个课题和第2个课题,周2课时不连排,主要按行政班上课;第5、6学段(含寒假),第7、8学段(含暑假)和第9、10学段,采取“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的形式,分别完成第3个课题、第4个课题、第5个课题,周2课时连排,实施单元内走班,即不同班级、课题相近的小组可以在一起研究、学习。    

 (2)鉴于高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尚不熟悉,原则上,第l个课题为学科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第2个课题逐步过渡到学科问综合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例如历史、政治结合,化学、生物结合等),第3个课题再逐步过渡到学生自身生活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最后,第4、5个课题为自然、社会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但本着学生自主确定课题的原则,允许学生调整课题范围。

(3)每位学生一本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本,要求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阶段性记录。原则上每学期完成一个课题研究,若未完成,可延期探究,但必须在三年内完成5个课题的要求。

社区服务课程开设计划

1.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属于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具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把社区建设得更美好。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文化活动、社区环境建设、社区见习干部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等。

2.课程设置计划(参考)

年级

学段

开设内容及学习(选课)人数

课时

学分

拟任课教师

 

 

第1学段

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各种服务

每人至少选择2

项活动,全年至

少4个工作日。

2

教育处、班主任

第2学段

安全宣传、法制宣传

教育处、班主任

第3学段

文艺演出、人口与保健宣传

教育处、班主任

第4学段

环保卫生宣传、科普宣传

教育处、班主任

 

 

第5学段

社区环境建设活动,主要包括:

环保卫生、绿地领养

每人至少选择2

项活动,全年至

少4个工作日

教育处、班主任

第6学段

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

教育处、班主任

第7学段

社区见习干部活动,主要包括:调查社区社情、参入社区规划

教育处、班主任教育处、班主任

第8学段

体验社区管理工作、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如社区节能降耗调查及建议

教育处、班主任

第9学段

社区志愿者活动,主要包括:帮贫助困活动、低年级学生辅导活动。

每人至少选择l

项活动,一学期

至少2个工作日。

教育处、班主任

第10学段

教育处、班主任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计划

1.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判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1)学校传统活动、值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以读书节、科技节、成人仪式教育等为例,指学校每年例行举办的重大节日和活动;值周活动指在三年高中学习期间每班都有一周停课,负责学校接待、卫生、管理等工作。

 (2)社会各行业体验活动:如军训、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

 (3)外出参观、考察:实地参观和考察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等。

(4)社会调查与访问: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访问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任务、特殊群体等。

 (5)社团、俱乐部活动:学校内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社团活动或校外合法社团活动。

 (6)社会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各种活动。

 2.课程设置计划(参考)

年级

学段

开设内容及学习(选课)人数

课时

学分

拟任课教师

第1学段

(1)学校传统活动:如军训、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

(2)校值周活动。

(3)社团、俱乐部活动:至少参加一个社

团或俱乐部。

全年至少l周。

教育处、班主任

第2学段

教育处、班主任

第3学段

2

教育处、班主任

第4学段

教育处、班主任

 

 

 

第5学段

(1)学校传统活动:如读书节、诗歌节等

(2)参观考察活动

(3)社会调查与访问

(4)社团、俱乐部活动: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或俱乐部

(5)社会民俗活动

全年至少l周

教育处、班主任

第6学段

教育处、班主任

第7学段

2

教育处、班主任

第8学段

教育处、班主任

第9学段

(1)学校传统活动:如成人仪式、读书节。

(2)社团、俱乐部活动:至少参加一个社

团或俱乐部。

(3)社会民俗活动。

全年至少l周。

2

教育处、班主任

第10学段

教育处、班主任

第11学段

教育处、班主任

第12学段

教育处、班主任

说明:

(1)研究性学习的专项考察活动、社会调查等不在社会实践范围。

(2)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班会课,三操一活动,节日纪念活动、行政班的主题活动等不在社会实践范围。 

 

寿光一中研究性学习开展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需用162学时。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我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目标是:

高一阶段: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初步具备提出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途径与基本方法,学习构建研究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去体验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及一般步骤与方法;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付出努力、与人交往、 合作互助的过程,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高二、高三阶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途径与基本方法,学习构建研究模式;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应用到部分学科专题的研究中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的现实状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学校开设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而选择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其中包括学科学习拓展类、科技发明探索类(以实验研究为主)、学习生活技能类、体育技能类、报告讲座类、艺术类、活动类7种。

一.成立学校各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

级部指导组:组  长:级部主任 

组  员:各班主任、学科备课组长

班级指导组:组  长:班主任

组  员:指导教师、班级课题组长

研究性学习活动办公室设在教学处。

学校指导小组负责组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评审组,受理学生课题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确定课题。向学生、教师和社会征集研究课题,建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库,供学生选择时参考。及时发放各种学习和统计材料。做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经常检查各年级课题实施情况,做好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学生、优秀研究小组和优秀研究成果的评选和表彰工作。

我校研究学习课程实施是实行级部主任负责制,级部主任为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组长,在学校指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级部研究性学习计划和总结的制定,指导学段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实施、过程管理和成果的评价与交流。

班主任负责班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的制定、课题计划申报、实施过程的落实、成果检查和交流评价工作。

学科备课组长和导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最直接的指导者、负责提供课题背景和课题选择,课题研究的指导,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微观管理和成果的鉴定与评价。指导学生记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选题

流程:

1.教学处发放班级选题登记表和参考选题给授课班级。

2.学校遴选指导教师并及时将材料发给指导教师。

3.指导教师组织小组填写。

4.级部统一收齐选题登记表上交教学处。

5.教学处审核后将信息上传学校网站。

三.撰写开题报告

得到学校教学处批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思路指导研究性学习小组撰写开题报告。

撰写开题报告一要注意可行性,二要注意科学性,三要注意过程性。开题报告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骤要具备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要写得具体、翔实,各研究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课内时间一般用于选题、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而调查、实验、材料处理、论文撰写尽量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资料搜集和实验尽量在校内完成。开题报告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张冠李戴;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在开题报告中体现出来,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等。

四.制定学习计划

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不同类型的课题还需采取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法,如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要制定具体的实验计划;采用调查法进行研究的就要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格,等等。

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如下:  

1.课题的界定与表达:揭示课题的论点,形成课题目标,以指导研究过程。课题名称必须简洁、具体、明确。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重点。   

3.研究范围的具体表述:即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实验实施,资料采集等情况,一般来说课题研究越精深,课题研究范围越小。   

4.研究的方法、途径:方法与途径务必明确,为实现研究目标可用多种方法试验进行。   

5.进展的步骤、进度:步骤与进度必须明确,否则研究拖沓,极易落空。此外,步骤与进度充分体现创造性的整、分、合的劳动,是确保研究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6.成果的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发明创造实物等,此外成果的检测、评价手段等也应明确。

7.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如果是小组形式的研究,各人的分工明确,以便使研究顺畅高效。   

当然,研究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学会将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进入学习阶段

六.结题、评价和个人总结

七.组织实施具体安排

1.准备阶段

(1)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校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和实施计划。

(2)班主任宣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搞好班级的布置和动员。

(3)公布研究性学习课题,供指导教师和学生参考。

2.实施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①指导教师选题。

②指导教师组建学习小组(按学生报名)。

③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课题小组对课题进行论证。

④课题小组选举组长,明确各自职责,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

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

②调查研究。    

③组内交流期间穿插学校组织专家、校外指导员、教师的专题讲座。

(3)表达和交流阶段

课题小组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可采取辩论、研讨、搞展板、出墙报等方式进行交流与表达。

3.评价和考核

(1)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2)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3)对学生的评价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4)研究性学习的成绩分优、良、中三个等级登记。

八.学习地点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合理安排和分配。但必须固定学习地点。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主办: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 技术服务支持: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889286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6-5253099    举报邮箱: sgsdjg@wf.shandong.cn   
Copyright© 2021 shg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08676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